
有没有想过,强如帝王,也逃不脱“不过一场轮回”的无奈?东汉200多年,曾有辉煌的中兴,有英明的皇帝,但最终却陷入了一个看似简单、实则难以破解的死结——外戚专权。你以为这是偶然?其实,这背后,藏着一条条让人叹息的“必然”。据不完全统计,东汉一朝,外戚集团权倾朝野的时间,竟占到了朝代总时长的一半以上!是制度设计有问题,还是人性太贪婪?为什么每个皇帝都信誓旦旦,要防外戚,结果却都落入同一个陷阱?这事儿,到底隐着什么天大的玄机?今天,我们不妨扒一扒那段“你方唱罢我登场”的皇权和外戚博弈,说到底,这和中国普通家庭的种种无奈,没什么两样。
有人说,东汉的悲剧,就是家族的悲剧。刘秀(光武帝)当初痛恨外戚王莽,把反外戚写进执政信条,结果轮到他儿孙照样被自家亲戚“上桌吃肉”——这到底是传统情感拉扯,还是所谓“知易行难”?一方是信誓旦旦的“打击外戚”,一方是比近水楼台还近的亲戚情分;权力分明是国家的,怎么到了东汉都变成了“娘家人”的餐桌?刘秀杀了郭圣通家,却偏偏对阴家开了绿灯,是因为心软,还是算计?汉明帝嘴上说“外戚不得封侯与政”,转过头还是让宽厚的马援守护边疆。这世上有比这更拧巴的事吗?说的是防,干的是亲,东汉皇帝嫌自己头疼,还主动给自己找枕头。这权力的大门,到底是怎么一层层被外戚们撬开的?细究之下,里面门道多着呢。只不过,别以为这是偶发的乌龙,背后其实藏着没法破解的“人情与制度”的死结。可到底有没有出路?咱们还得再往深里扒。
先来看刘秀,古人叫他“光武中兴”,可风光背后其实自带伤痕。他杀掉郭家是狠心,放生阴家是人情。阴家人也确实识趣,阴兴那句“亢龙有悔,贵极必衰”,换成谁听了能不服?阴丽华不为娘家求人,反得君主格外念叨。刘秀没糊涂,阴家只给光宗耀祖的名头,不给实权,关键岗位也都是侍中、卫尉,什么防火墙都搭好了。明帝再进一步立规矩,“后宫之家,不得封侯与政”:脸面给足,权力却紧紧攥在手心。可说到底,情和理总有个平衡点。有人觉得这样一劳永逸了——但也有不少文武百官、普通百姓感叹:这年头谁都想搞“亲兄弟明算账”,可真遇上头疼的亲戚,谁舍得真的赶走?有汉一代,内外都有规定,可到了抉择关头,到底是理智理得过血缘?围观的老百姓更懂,能防得了一时,防不了一世,人心总是比制度多变的。
说起来,汉明帝一系列防范做得滴水不漏,云台二十八将封得再高,也总是给外戚留一手,马援终身没捞到实权。但你以为风平浪静便已天下太平?章帝即位后,窦家悄悄冒头,窦宪竟敢公然夺地。看似章帝宽厚糊涂,其实这是局势的无可奈何。因为到了章帝那一代,鲜明的记忆和警惕已经不复当初——所谓“痛感递减”。老百姓有人拍手叫好,说皇帝仁慈;但朝臣心里明白,风向正在变化,不妙之气正在积蓄。表面平和的背后,是暗流涌动。窦宪仗势欺人,皇后也不得不降尊纡贵为兄弟求情,这场闹剧步步升级。反对者也出来发声:“再这样下去,汉家江山套牢在几个外戚手里,又有多远?”可惜,声音虽响,整个官僚机器已经不容易再转身。历史就像老旧的水管,外表看着没漏,其实细缝里全是渗水。
就在官场唏嘘谁主沉浮的时候,历史突然翻转。汉和帝,10岁登基,外戚窦家横行。当所有人认为窦家要“称王称霸”时,这个娃娃皇帝13岁竟然设计了一场和康熙收拾鳌拜似的政变,外加宦官助阵,把窦家一锅端了。不仅如此,他亲政后还出台一系列措施,削权反腐、对外用兵,“永元之隆”迎头赶上。你想不到原本软弱的娃娃皇帝却能反转乾坤,多个旧臣惊掉下巴:这年头真的是“小孩子不简单,外戚也会被翻盘”。然而,背后埋下的伏笔——皇帝自己寿命短、无力持续驾驭江山,很快就酿成了新乱。等到和帝英年早逝,年仅1岁的婴儿继位,太后、外戚又重新上场。轮回一环扣一环,前面刚刚恢复的秩序,转头又被新外戚撕碎。一场政变和反政变,一时激荡,但治标不治本。
表面看来,一场场外戚清算之后,东汉江山又暂时恢复了平静。可天下太平,实则危机大到随时可能塌方。和帝死后,邓太后用外戚之力镇住朝局,邓家把持权力十多年。小皇帝当个摆设,朝中大权都落在邓家兄弟手中。刚刚清过外戚,转头外戚又卷土重来。皇帝即使有心反抗,也难以撼动已然盘踞朝堂的新势力。邓太后去世后,新皇帝安帝联合宦官和亲信,开始报复邓家。数十位邓家权臣被齐踢出局,甚至逼得邓家一众自杀。可你以为风雨停了?外戚刚倒台,祖母、嫡母、皇后“新外戚”又填补了空缺。连年皇位更替,继位的多是“不到十岁的小朋友”,谁也管不了朝局。大家都明白,事有反复,危机未解:没有制度根本变化,外戚、宦官只会你方唱罢我登场,队形越换越乱。普通百姓无奈:“你们上面折腾,下面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。”分歧不减反增,东汉朝的末路已现雏形。
看完全篇,怎能不感慨?本来一纸告诫:“后宫之家不得预政”,听起来好像多么睿智。但现实啪啪打脸——只要前面老外戚刚倒霉,后面立马就有新外戚补上。这就像大夏天赶苍蝇:你使劲拍,苍蝇一走,马上又来新的。看着光武帝那套“只给名不给权”的办法,反而垫高了娘家亲戚成为众矢之的的风险。同样,明帝、章帝的诸多政策,最后成了“皇帝嘴上说不要,身体还挺诚实”。要说这些皇帝们毫无本事,真不是。每个人都能耍两下、做出点动作,但都绕不开情感、人性、制度的错综攀扯。你说他们格局小、太自私,也不能全怪他们。毕竟那会儿没谁想当儿皇帝的儿皇帝。可再低头看看实际效果,东汉一朝,外戚轮流“打卡”,有的坑老百姓,有的坑自己,最后成了闹剧。你说功劳?其实多半成了历史的笑柄,谁能想到,满朝文武、国之栋梁,都没奈何家里的“丈母娘”。想“夸”他们两句还真难,干得再漂亮,也只是给后人增加笑料罢了。
按现在的说法,东汉诸帝那是一群“嘴上防外戚,心里还盼着娘家亲”,可惜每每轮到自家时,又要大杀四方、然后给亲戚留条活路。到底是外戚问题无解,还是这些皇帝本身就不愿意跟娘家人撇清?你们怎么看,是人心贪婪,还是规矩摆设?大家来评论区畅所欲言——到底皇帝能不能“公私分明”,还是“到了自家,谁也管不住”?说说你的看法,能不能给古人上一课?
易云达配资-靠谱的配资平台有哪些-配资app排行-配资114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